醫藥網1月6日訊 2015年,對醫藥流通商來說可能不輕松,各地基藥非基藥招標龜速前行,醫保藥物招標停滯不前,配送率不達標黑名單制度實施,網售處方
藥解禁……更悲劇的是,行業整體銷售規模增長暗藏水分,行業增速已經逐年下滑。這些因素倒逼行業洗牌加速:在醫院終端方面,那些小而散的配送企業,今后想
從大而全的巨無霸碗中搶口飯吃并非易事;在零售終端方面,處方藥網絡銷售的解禁可能砸碎實體零售商的飯碗。
增速下滑倒逼洗牌
商務部發布的《藥品流通行業藍皮書》令醫藥流通業不寒而栗。2013年,藥品流通行業銷售總額為13036億
元,同比增長16.7%,增速較上一年同期下降1.8個百分點。醫藥終端市場規模增長是流通行業增長的主要推手,雖然藥品流通業的銷售總額有所增長,但增
速已經下滑,使得行業內1.6萬家流通商的競爭更為激烈。
在四川科倫新光醫藥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先小波看來,行業增速的下滑最能反映行業現狀。先小波解釋稱,增速的逐年下
滑,證明流通行業正在逐漸洗牌,行業開始向集團化、精細化、專業化發展。“在洗牌的過程中,沒有自己特色和利潤僅來源于過票費的流通企業將逐漸被淘汰。也
就是說,流通行業的發展將符合商業‘二八定律’,即20%大型流通企業會控制80%的市場銷售份額,由此流通行業多、亂、雜的現象將會逐步得以改善。”
商務部的數據印證了先小波的觀點,流通業的“二八定律”正在發威。商務部的調研結果顯示,醫藥流通已成為醫藥行
業中集中度提高最快的子行業。2013年,主營業務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藥品批發企業有12家,50-100億元的企業有11家,10-50億元的有
75家。其中,前100位的批發企業的收入占同期市場總規模的64.28%。
業內人士還透露,看似漲勢如虹的行業銷售規模其實暗藏水分。“銷售總額逐年提高也許是個假象,比如某藥品的出廠價為5元,到
代理商那賣到8元,再經過兩個代理商之手,最后可以賣到14元。倘若一粒藥經過5家甚至更多家流通
企業,那么銷售額就會增加幾倍。因此,行業銷售總額并不能代表實質內容,相反,這些年的銷售額應該在下降。”
強者恒強市場格局成型
目前藥品流通行業的競爭格局已基本形成。按照國內的醫藥流通商實力來看,業內前三甲應是國藥控股、上海醫藥和九州通,其次是廣州醫藥、北京醫藥、南京醫藥。業內人士分析,強者恒強的局面將導致行業分化速度加快,小而散的流通商或無米下炊。
國藥控股是國內第一個銷售過千億的醫藥流通商。作為國資委旗下企業,國藥控股具有良好的政府資源優勢,是我國絕
大部分進口藥的總經銷商,主要定位于做高端藥的流通商,攫取的是醫藥流通領域利潤最大的蛋糕。隨著醫改政策的推進,2009年以來,國藥控股依托良好的政
府資源、背后強大的國藥集團以及上市募集的資金,不斷加快收購各省流通商的步伐,并加緊與各大
醫院合作“藥房托管”業務,未來的龍頭老大地位恐難以撼動。
緊隨國藥控股的是上海醫藥,其已形成包括研發、制造和分銷零售的全產業鏈業務,其中醫藥分銷仍是其重頭業務,現在正在加快全國網絡的布局。業內人士分析,在政府資源方面,上海醫藥不如國藥控股,其主要市場在華東區域,若想走向全國,與國藥控股平起平坐,還需一段時間。
相比以上兩家同行,九州通的優勢正在被磨平,其原有的市場定位和其民營企業的身份,使它陷入尷尬境況。九州通主
要代銷中低端藥品,走基層醫藥機構和民營醫院渠道。業內人士鐘嘯靈分析,九州通只有叩開大醫院的大門才能做大,如何打入高端市場,將成為九州通當下亟待解
決的問題。
手術室凈化?車間凈化?實驗室凈化?愛德凈化—山東愛德凈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